导读:【一线调研】为低级别文物古建“遮风挡雨”……
网文内容
阅读提示
会龙庄村观音堂修缮工程如火如荼,乌集头龙王庙整修维护后亮出真容,百草村文昌楼高耸直立开门迎客……漫步长治乡村阡陌,一簇簇迎着阳光绽放的葵花,照亮了田埂里农民的笑容。一座座正在修缮的文物古建,展现出昔日的芳华和文明。
2022年底,我省首次明确要充分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这一举措在全省文物保护史上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也为山西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今年是这项举措实施的第一年。如今,半年已过,记者深入全力利用政府一般债券保护低级别文物的长治市进行了采访。
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零散,低级别文物需要“有人管”
“这座关帝庙始建于宋代,现正殿为清代遗构,建筑受力构件明确,插廊结构搭建合理,室内空间处理极具特色,明弘治五年第一次修复,清道光二十六年重修,现在正殿仍定时有村民拜祭。2007年村民集资维修了正殿,但毕竟资金有限,建筑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再不抢救就真成遗址了……”7月4日,沁源县交口乡侯壁村关帝庙院内,干了32年文旅工作的沁源县文旅发展中心主任郭天红痛心地说。
山西,一个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省。2022年,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全省低级别文物专项调查。经调查,全省像侯壁关帝庙这样的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有5万余处,约占“三普”总量的94%,居全国第四,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零散。长期以来,这部分文物由于关注度不够、投入保障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历史欠账,约80%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保存状况堪忧。
对于山西百姓来讲,2021年10月那场强降雨记忆犹新。那场大雨使得我省17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遭遇险情,也就是那场大雨将这些受损文物古迹的修复工作再次提上日程。
“所谓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5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低级别文物占据绝大多数,但由于山西文物‘家底丰厚’,很多县级文保单位虽然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也只能‘屈尊’于低级别文物。”省文物局文物资源处处长王振华介绍,这些遗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多暴露于室外环境,更易受到风霜雨雪等自然气候的侵蚀,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必然造成不可逆转的被动局面。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非常宝贵的资源,保护势在必行。但是,山西的文物保护结构如同一座“金字塔”,“塔尖”是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79处省保单位,市级、县级和未定级文物则占据了剩下的绝大多数。以长治为例,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共6359处,弱小的风雨飘零的它们需要“有人管”。
财政支持、市县争取、做足调查,保障低级别文物“有钱修”
对财力困难且保护任务繁重的市县来说,如何有效保护这些数量庞大却受关注较少的文物可谓任务艰巨。据估算,全省低级别文物全部修缮所需资金约200亿元,实施重点修缮和抢险加固的资金需求约80亿元。
任务艰巨,责任在肩。
2022年底,山西文物迎来一件幸事: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联合发文,鼓励市、县(市、区)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对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全面保护。
“我们的基本设想是,使用政府一般债券,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改善低级别文物保存状况,达到应修尽修,全力推进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省财政厅文化处处长李晋涛说。
“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实施低级别文物保护需要政府重视、部门支持、自己争取才能见实效。省文物局的角色就是尽可能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市、县的角色就是尽全力在额度上争取最大的比例。”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表示。
这一点,长治走在了前列。该市今年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加强低级别文物保护总额达1.3亿余元,占全省总数的40%以上,75处低级别文物修缮中,46处正在施工,29处正在办理手续。就在记者采访当日,沁源县侯壁关帝庙政府修缮项目正式审批通过。
相比于侯壁关帝庙,壶关县集店乡会龙庄村观音堂则幸运些。这处创建年代不详,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皆清代建筑的历史遗存,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
7月6日,记者赶到现场时,只见临时保护大棚下的观音堂略显破败。木料堆砌的工作间,两位木工正在大汗淋漓地锯木头。
承担此次修缮工程的五台县第二建筑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姜庆伟满怀信心地说:“雨季即将来临,我们正在加紧施工。按照进度,3个月时间将全部完成。”
上一篇:横店推开虚拟拍摄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