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举着视频”参观博物馆,该不该管……
网文内容
最近,前往西安旅游的文博爱好者吕容没有使用博物馆内的讲解设备,而是给手机连上耳机线,播放网上讲解视频:“有些讲解连参观路线都安排好了,我只要跟着走就行了。”
记者搜索发现,网络上能找到不少针对热门博物馆和优质展览的“研学”“导览”类视频。日前,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在内的多家文博场馆针对馆内社会讲解出台管理措施,明确未经许可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但网上研学导览视频则直接跳过这些规定,隔空进入博物馆内。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网上讲解虽可避免干扰博物馆参观秩序,但时有传播错误知识和观点、曲解策展理念的硬伤,应加以管理;而在一些市民和文博爱好者看来,文博机构需要以更创新的方式满足参观者旺盛的需求。
对观展“非常有用”
好不容易预约上陕西历史博物馆,从事金融工作的吕容出发前就做好功课,在网上找到一段长达2小时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视频,“这是我第一次去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段视频挑出了重要的文物系统讲解,对我来说非常有用。”
在这段视频的评论区,有网友表示要“举着视频去参观”,还有网友细心地将进入不同展厅的时间进行标注,方便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行程滑动视频。还有网友则表示,通过弹幕、评论与作者和其他网友交流,也能解答一些疑问。
一些视频上传者还“化整为零”,将同一博物馆内单个文物讲解独立剪辑出来。一则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讲解视频集包含84个视频,以文物为视频命名,长则20分钟,短则2分钟,有网友称赞“方便随看随找”。
一些文博爱好者介绍,不少博物馆的讲解服务主要针对常设展览,但他们更希望获得举办时间有限的各类临展、特展的讲解。以上博为例,针对常设展一天至少8场志愿讲解服务,时间会在馆内服务台公布;而此前火热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综合考虑客流等多方面因素,人工导赏主要通过社会大美育课堂,定期面向学生团组提供服务。曾经4次参观这场展览的市民游先生对此表示理解:“特展的观众非常多,如果开展人工讲解,很可能展厅内观众无法流动。”
不过在网上,有人专门针对这样的特展推出了网上讲解。一个在网上签名为“青少年人文通识课老师”的用户,在今年4月就推出《如何欣赏<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的视频,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介绍了此次展览的多件展品。针对目前上博正在举办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该用户再次推出讲解视频,时长超过2小时,视频标题也更加直白——《讲解上海博物馆〈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展览有没有版权?
记者看到,这些依托于博物馆展览的线上讲解资源,大量使用了博物馆内的照片。如针对上博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和“实证中国”两场特展,用的几乎都是在展览上拍摄的文物照片。而部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讲解视频,直接跟拍馆内工作人员讲解全程。
直接使用博物馆和展览资源,是否涉嫌侵权?
据法律界人士介绍,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博物馆是保存和研究机构。除极少数当代艺术品外,博物馆内的文物几乎都已超过著作权的保护期限而进入公有领域。但博物馆拍摄的文物照片、开发的文创产品等经过二次创作的作品则会受到《著作权法》等法律保护。
这意味着网上讲解视频使用自行拍摄的文物照片、视频等并不违法,但使用博物馆介绍文字、跟拍工作人员讲解等却涉嫌侵权。
尽管已有相关法律规定,线上讲解依然充满争议。以《如何欣赏<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为例,创作者对展览的结构进行了重组,例如将展览上以“圣母”为主题的画作进行对比讲解;或是讲解展出的印象派画作时,引用维米尔名作《倒牛奶的女佣》等未展出的名画来解释印象派与此前画作的延续与区别等。“线上讲解有很多是基于展览的思考和生发,并不只是为了讲解。”一些在线上从事艺术普及和教育的工作者表示,艺术史和作品都是公开的,并不能成为一场展览的专利。
不过,在一些策展人看来,一次特展背后要付出大量心血,是一次学术研究的总结和呈现,符合法律中所称的“具有独创性”“智力成果”等要素。从事策展工作的翟先生就表示,一些线上讲解虽然看似融入自己的思考、参考其他资料,但其框架依然与策展思路一致,“比如网上讲解‘实证中国’展的视频,还是以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板块展开讲解,主题也是思考和讨论文明的定义,这就是展览的全貌。”
期盼更权威更丰富线上资源
下一篇: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