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正文

文化赋能为乡村铸魂

导读:“人心齐泰山移,今年咱们比赛能拿到一等奖,就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结果。”尽管已经过去10多天了,但说起全县农民运动会暨赵北乡农民运动会,灵丘县赵北乡上红……

  “人心齐泰山移,今年咱们比赛能拿到一等奖,就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结果。”尽管已经过去10多天了,但说起全县农民运动会暨赵北乡农民运动会,灵丘县赵北乡上红峪村的村民李喜红仍然激动不已。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提振、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近年来,灵丘县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基础,深挖乡村文化内涵,扎实培植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文化“惠”民 和美县域显朝气

  已经两三年了,每天早晚,在落水河乡巨羊驼村文化活动中心的院子里,总是会聚起二十多名妇女,她们或扭动身子起舞、或跟着音乐高歌,抑或是坐在图书室里翻阅图书。

  “过去,没事干就打麻将、玩扑克,现在是没事就往村文化活动中心跑,跳舞、唱歌、看书,别看我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女人’了,生活可浪漫了!”村民王春娥乐呵呵地说。

  繁荣乡村文化,前提是完善乡村文化设施。为此,该县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使11个乡镇全部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及18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同时,免费开放县文化馆、博物馆、乡村文化室,为“全民阅读、全民学习”提供了平台。而为活跃乡村文化,该县加大移动音响、流动文化车等设施投放力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特别是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大同市首个“城市书房”更是成为“文化灵丘”的新名片。

  据统计,仅2022年,该县文化馆(站)服务群众13万余人次;图书馆服务读者6500余人次,提供信息查询5000余次;博物馆、纪念馆年接待游客参观学习82.5万余人次。

  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引领。县文化馆馆长郭文珊告诉记者,近几年,灵丘县打造的乡村群众文艺骨干队伍有30多支,培育乡土文化能人、艺人18人,培养乡村文化带头人50人。“在县里,只要提到刘国宁、陈大兴、张艮、邓花等不少乡村文化人,可谓妇幼皆知。”郭文珊说,“文化人才带动+爱好者参与+政府部门和乡镇村支持”的多元文化服务体系,使得全县实现了村村都有文艺队,随时都能舞、随时都能唱。县文旅局副局长王秀权介绍,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县年平均完成“送戏下乡”演出300场、“送文艺下乡”30余场。

  “以前,我对看戏和唱戏非常反感,总感觉咿咿呀呀的,一句也听不懂,现在我成了小戏迷!”谈到县罗罗腔传习走进学生课堂,马上就要成为六年级学生的刘志一脸地开心。灵丘县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而像平型关文化旅游节、活动丰富多彩的元宵节、趣味横生的农民运动会、喜庆的农民丰收节、车河有机论坛等都是年年举行,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举办了全国“村晚”。下关乡插秧节、柳科乡芍药节、山水北泉荷花节、门头水乡农耕文化季、花塔艺术节、赵北乡农耕文化季、黑龙河村乡村文化旅游节、福田灯会等乡村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文化“富”民 文旅产业放异彩

  每逢周六或节假日,家住红石塄乡红石塄村的王春兰心情总是格外激动。她早早地安顿好家里,便和村里其他演出人员乘车赶往北泉村的荷塘舞台,参加北泉实景演出。“参加演出三年了,不仅锻炼身体,也是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我们的北泉实景演出和龙渠沟实景演出,已经成为全乡文旅产业的一个亮丽招牌。”

  北泉实景演出由百姓自己演自己,将本地历史及风俗编成一部实景剧,实景剧接地气,有张力,更富感染力。上北泉村党支部原书记郑海水介绍,每年从五一至国庆节前后,五六个月的时间,周边县市,甚至河北省、北京市的观众也慕名前来观看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每年演出40余场,接待观众15万余人次,拉动当地收入280万元,直接带动上、下北泉村60余户村民经营的饭店、民宿、摊位等,户均增收8000元。

  “灵丘山水美,厚重的当地文化,更让人享受!”从红色景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出来,在含水人家参观时,看到当地大涧道情、红石塄秧歌、北水芦小曲等非遗演出,来自河南的张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该县深入推进非遗进景区,大涧道情、红石塄秧歌、北水芦小曲等非遗表演和云彩灯、打铁花、舞龙舞狮等非遗技艺在全县各景区景点得到游客的高度称赞。这一举措,提升了景点的品位,吸引了游客,有力推动了全县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