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见到年过花甲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时,他正在海拔约4950米的卓奥友峰科考大本营里佩戴测量血氧、心电监测的传感器,开展大脑认知测试……而他前两天还佩戴多种传感器,从卓奥……
见到年过花甲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时,他正在海拔约4950米的卓奥友峰科考大本营里佩戴测量血氧、心电监测的传感器,开展大脑认知测试……而他前两天还佩戴多种传感器,从卓奥友峰前进营地徒步到海拔6200米采集了自己的指血。
既是此次卓奥友峰科考四个分队的队长之一,又是典型的急进高原人群,朱彤作为志愿者之一,以自己身体为实验对象,开展急进高原人群生理适应性数据采集和调查,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向山而行、勇攀高峰。朱彤院士和团队成员在卓奥友峰科考中肩负哪些使命?与此前的珠峰科考有何关联、又有何区别?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卓奥友峰科考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科考分队队长朱彤。
科考“问顶”喜马拉雅山脉
记者:卓奥友峰是世界第六高峰。您的团队在卓奥友峰科考中主要开展哪些任务?肩负哪些使命?
朱彤: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除了常年居住在青藏高原的人群外,每年短期来青藏高原旅游、工作的人次达数千万,其中很多急进高原人群饱受头痛、失眠、疲倦等高原反应之苦,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这些症状让人们对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望而却步。我们知道高原低压缺氧引发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但是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仍然不清楚。
参与此次卓奥友峰科考,我们分队聚焦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开展高山生理适应观测,获取卓奥友峰极高海拔科考队员和登山队员的生物样本,计划在3个月内进行至多14次访视,为他们提供全面、高频次的健康监测,深度解析高原生理适应机制,为守护高原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重要依据。
测量频次越高,科研结果越精准
记者:您的团队在卓奥友峰科考中的任务,与此前的珠峰科考有何不同?又有什么关联?
朱彤:10月1日,我国18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开展多项科考任务。这是我国科考队首次登顶珠峰以外的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总体来说,卓奥友峰科考是在2022年和2023年珠峰科考的基础上开展的。
就我们的科考任务而言,与珠峰科考相比有两点变化:
一是加大了对健康数据的采集频次,以揭示高原习服的动态生物学过程。在珠峰科考中,我们对实验对象采集三次健康数据,从北京出发时采集一次,然后抵达拉萨和珠峰登山大本营两个海拔高度分别记录一次。卓奥友峰科考中,我们增加了登顶返回大本营后的健康数据。同时在急进青藏高原的第一周内,按照隔天采集数据的频率,加大对实验对象进行数据采集。
二是增加了健康数据采集的种类,以更全面揭示低压缺氧的生物学机制。比如增加了采指血。因为实验需求,要求连续测量血糖、血压等数据,我们设计增加采血频次,但如果只采取静脉抽血,实验对象身体容易受不了,所以增加了多次的采指血项目。
最后,我们还增加了大脑认知测试,主要测试在高原缺氧的情况下大脑的反应速度,同时开展多种血氧条件下大脑认知的对比研究,进而回答旅居高原是否需要吸氧、大量吸氧对人体是否有改善等一系列问题。
希望能够减少旅居高原人群发病风险
记者:开展高山生理适应机制研究具有什么价值?能为旅居青藏高原的人们作出哪些贡献?
朱彤:为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是我们这一代科考人员肩负的历史使命。
我们可以把旅居高原人群分为三类: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的人群、居住3至10年的人群、短期急进高原人群。由于进藏方式不同、居住时间长短不一,高原低压缺氧给每个人带来的健康风险也不一样。
本次卓奥友峰科考,我们研究的是急进高原人群在低压缺氧下的健康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我们将更加深入研究高原生理适应动态机制。回到北京后,我们将对数据进行分析、解释。一方面,我们希望了解急进高原人群进入青藏高原,身体发生的生理变化及其背后的动态生物学机制;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在未来探索不同的干预措施来减缓身体对低压缺氧的反应,进而减少旅居高原人群发病风险,为保护青藏高原人群的身体健康尽一份绵薄之力。(记者李华 田金文 陈尚才)
下一篇:寓教于游的科普 寓学于行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