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峡工程是等量齐观的。”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扬州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 南水北……
“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峡工程是等量齐观的。”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扬州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
南水北调,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间,工程累计调水量已突破760亿立方米,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
2021年5月,总书记在丹江口水库考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留下殷殷嘱托。一杯清澈的南水、一片重要的山林、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封真挚的回信,都见证着总书记对这一世纪工程的牵挂。
通水十年之际,湖北广播电视台《水下的故乡》摄制组从北向南,逆流而下,1432公里的旅途,50米的下潜深度,去探秘南水源头,去揭开通水十年的山水答卷。
视频: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来源:长江云新闻
01 一杯清澈的南水
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淅川考察丹江口水库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市淅川县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
过去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端详南水——
一次是2020年11月,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
总书记拿起一个装着水样的量杯仔细察看,问道:“从你们这次抽样看,这里的水质怎么样?”
“现场检测,达到了地表水二类标准。”工作人员回答。
他叮嘱:“一定要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一次是2021年5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口水库。
在乘船考察时,总书记端起一杯新打上来的水库水,迎着光看了又看,笑着说:“‘水龙头’水质不错!”
2014年12月12日,丹江口水库水位高程达到160米。14时32分,“水龙头”陶岔渠首1、3号闸门打开,霎时间,清澈的丹江水喷涌而出,标志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总书记关心南水北调。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破解了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的问题,让一股股南水一路北上,解决了上亿人的喝水、用水问题。
总书记更关心大家用的水,好不好、清不清。
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
2021年考察丹江口水库,他强调: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这一杯清澈的南水,来之不易。
早在通水前,沿线各省就按照“先治污后通水”的原则,拆除河岸网箱,淘汰造纸化工、黄姜生产等排放不达标企业,建立垃圾、污水处理站,搭建起数字化护水防线,让一个个水质考核断面达标。
通水后,护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水源地湖北十堰为例,随着《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护水的责任面,从大江大河大动脉,扩展到如毛细血管一般密布在广袤乡村的小流域。
一条条小河的“净”,最终确保了大河的“清”。今年上半年,湖北十堰所辖的27个国省控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02 一片重要的山林
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工作汇报时强调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
南水北调,让1亿人喝上了好水。但南水北调并不只是水的事。
根据《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其实是修复环境——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在保证调水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高度重视调水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014年4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前夕,配套工程北京团城湖调节池迎来了种树人习近平。在那里,他接连种下了6棵树,植树结束,还向工程负责人了解了南水北调水源的水质与保护等问题。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团城湖调节池参加义务植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