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房产 >   正文

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被,那么大冬天古人是怎么扛过去的?

导读:

数九寒冬,冰天雪地,要是没有暖气、空调、羽绒服和大棉被,现代人基本不可能活得下去。放眼古代,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取暖装备,更没有棉衣棉被御寒,似乎古人也一代一代坚持活下来了。

那么,许多人会感到奇怪,棉花是在宋朝以后才得到普及的,在那之前古人们是使用哪些手段度过寒冷冬日的呢?

多种招数制衣御寒

其实早在远古时代,聪明的人们就学会了用树叶、兽皮制作衣物保暖,虽然制作工艺粗糙,衣服漏风漏雨,但至少比赤身裸体要好。

后来,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丝织品,带领古人脱离了衣不蔽体的时代。从那以后,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普遍以丝绸为布料制作衣物。丝绸这种料子,轻薄透气又舒适健康,用于一般场合下的防寒保暖问题不大。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社会阶层出现分化,丝绸渐渐变成了昂贵的奢侈品。一般人家根本消费不起这种布料,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植物纤维制作的麻。

麻的保暖性不如丝,但人们可以多穿几层麻衣来御寒。在宋代以前,麻几乎是平民百姓衣服的主要布料。

棉花大概是在秦朝才传入中国的,由于纺织技术的落后,当时棉花只能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宋朝时期,棉纺技术依旧十分消耗人力物力,棉制品只在宫廷贵族里流行。

到了元朝,黄道婆将先进的棉花纺织技术传入中原,棉纺织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

明朝时,朱元璋举倾国之力推广棉花种植,这才使得棉制品渐渐普及起来。在棉制品普及以前,古人可以选择的布料并不多,只有丝绸、麻布和葛布。

南方的冬天相对舒适,气温大概在零下几度左右,当时的人们会叠穿多件丝绸衣服来御寒。

北方冬天比南方严寒,很多时候都在零下几十度。这样的气温使用丝绸不仅保暖效果差,还十分奢侈浪费。为了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御寒,古人们用的最多的当属动物的皮毛。

一般贵族人家用的是细腻柔软的狐狸皮、貂皮、貉皮,差一点的人家用的是粗糙的兔子皮、狗皮、羊皮和鹿皮。不过,由于古代猎场多被富贵人家圈成了私家猎场,那些普通百姓基本上打不到上好的猎物。

即便能偶尔猎到一两只,也多半就近卖给了酒楼换取生活费。所以,对于寻常百姓而言,用皮毛御寒几乎是十分奢侈的事情。

对于富贵人家而言,除了皮毛以外还会利用绸缎制作裌衣和厚被子。裌衣是一种带夹层的衣服,外里用的是绸缎,内里填充丝织绵、木棉花或者鸡鸭鹅胸脯的绒毛,又轻巧又保暖。

这里的丝织绵是指未经纺织的蚕丝,将丝织绵填充在衣服的夹层里,利用其蓬松性制造隔离空间可以有效防止热量流失。

当然,无论是绸缎、丝织绵还是鸡鸭鹅的绒毛,对于一般人家而言都是奢侈品。当时寻常百姓会使用麻布或葛布制作裌衣,内里填充一些麻皮、柳絮、芦花、稻草或碎布。


除此之外,古人还热衷于吃姜和花椒。生姜和花椒都是热性食物,吃完以后就会浑身发热,有助于冬日暖身。当然了,还有牛肉、羊肉和鹿肉,这些肉性质燥热,吃完以后可以补充身体能量促进发热,因而受到古人们的青睐。

虽然宋朝以前棉被等棉花制品并不普及,但是人们照样有许多奇妙的方式度过数九寒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内容